地缘商务理论地缘商务理论地缘商务理论(Geobusiness Theory) 地缘商务理论概述 随着国际商务的迅速发展,讨论国际商务的理论不断涌现,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各种理论或观点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或者只涉及国际商务的某一模式,或者只针对某一类型的公司,或者只讨论问题的某一方面,很少从整体的高度解......
地缘商务理论(Geobusiness Theory)
随着国际商务的迅速发展,讨论国际商务的理论不断涌现,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各种理论或观点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或者只涉及国际商务的某一模式,或者只针对某一类型的公司,或者只讨论问题的某一方面,很少从整体的高度解释国际商务的现状和预测其发展。例如。著名的赫克雪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O理论)、林德等人的消费偏好相似理论等对国际贸易的流动有着深刻的见解,但未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现象,而象海默的市场缺陷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等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但未涉及国际贸易。有鉴于此,有些学者试图发展一种既能解释国际贸易又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美国学者S·H·罗伯克等人提出的地缘商务理论便是一种这样的尝试。
地缘商务理论作为一个综合性理论体系,地缘商务学说试图全面地解释和预测国际商务活动的结构发展。"地缘商务"这一名称表明了地理与国际商务的关系。
所谓地缘商务,故名思义,就是把地理同国际商务联系起来,就象地缘政治学将国际政治同地理联系起来一样。
地缘商务理论试图为解释和预测整个国际商务,包括国际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它从公司、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讨论决定国际商务模式的各种因素。决定国际商务模式的关键力量是公司,它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中竞争,从而直接影响国际商务模式的发展和变化。然而,国家和国际因素直接制约公司的行为,从而也是决定国际商务模式的重要力量。公司、国家和国际因素的运作,构成影响国际商务的各种变数,这些变数的相互作用,决定国际商务的地理定位和地理取向。
该理论把这些变数中的主要因素分成三类:决定性变数、促动变数和制约因素。
1、决定性变数
决定性变数包括公司特征、国家特征和国际因素。
公司特征指的是一个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 一个公司要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毫无疑问必须要有超越外国当地生产者的优势。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是多方面的,它们可能是薪产品、差异产品,也可能是不同的生产流程、独特的管理技能、推销技能、大规模资金投入、规模生产经济等产品特征和生产特征。这些产品特征或生产特征有时可以形成垄断市场。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是静态的,而是发展变化、此消彼长的。采矿和石油工业的跨国公司因拥有技术、资金和推销网络而具有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公司的优势被削弱了,从而在国际上失去了竞争力。美国的小汽车工业曾因拥有技术优势而具有竞争优势,但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却因耗油量较大而让位于日本的节能型汽车。
国家特征:国家持征包括本国特征和东道国特征。本国特征可能是公司产生竞争优势并维持这种优势的源泉,也可能阻碍一个公司产生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促使一些美国公司从事跨国商务,却又阻碍了另一些公司从事这类商务。美国地域广阔、市场规模大,其广阔的地域使许多大型厂矿的分厂同总厂相距遥远,管理这些分厂为企业从事跨团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巨大的市场又为企业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一些公司获得了规模优势和推销技术;另一方面,又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这些特征,使许多公司对跨国经营不感兴趣,因为国内广阔的市场已足够公司的发展,因而缺乏向海外扩张的积极性。而像瑞士这样的小国,由于其国内市场过分狭小,国内公司不得不把视野投向海外,努力向海外扩张。
国内资源情况也会影响公可国际扩张的能力。如日本,由于面对资源匮乏的困境,公司不得不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以便为国家获取更多的资源。在20世纪8O年代,日本资源开发型投资占其海外直接投资的50.8%。而美国因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促使美国的公司发展了石油开采技术,从而具有跨国投资的竞争优势。
在一个政府大力投资于科研和教育的国家,本国的国内环境可能是技术优势的源泉。本国的社会体制既可能促进海外投资也可能阻止海外投资。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司,由于担心国内对手企业的政治力量的影响而千方百计地向海外分散业务,而本国完善的资本市场则可能为公司提供金融资源优势。
东道国的特征会决定一个企业跨国经营的机会是否存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可以吸引寻求海外资源的外国公司,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收入水平则对寻求市场的公司具有吸引力 东道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则可能使外国公司具有资本优势。人力资源对生产效率型项目或研究开发机构具有吸引力。文化特征可以决定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和潜在的雇员行为模式。东道国的政局是否稳定也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国际变数包括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框架、国际专利和商标协议、税收条约等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减少了国际金融风险,使各国货币价值稳定,从而使国际贸易有30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将美元定值过高,从而为美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创造了不同寻常的有利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元的比价大大降低,从而叉大大刺激了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
公司、国家、国际变数的交互作用,对公司产生了跨国经营的刺激,决定一个公司业务以及选址。因此,决定性变数是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必要条件。然而,具有跨国经营的条件并不能使跨国经营发生。一个公司究竟在国内经营还是跨国经营还要受促动变数的影响。
2、促动变数
促动变数包括公司的地理观念和可拥有的资源,以及市场竞争形势(如公司本身的竞争地位和对手的举动)。促动变数显示公司是否能看到海外有利可图的机会,是否有和J用这些机会的愿望。它促使一个公司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自己跨国经营模式。
在决定性变数有利于跨越国境的经营活动时,只有一部分公司会采取行动。地缘经济模式因此需要提供确认这些公司及其动因的变数。促动变效包括公司独有的变数和以对其他公司的相对优势为依据的变数。
不同的公司有大不相同的地理视野,一个公司的地理视野会随时问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准备从事国际经营的公司必须具有地理意识和全球“扫瞄”的能力,才能发现诱人的外国机会。一个公司在墓一时间点上的地点意识同时具有空间和功能的特征。从空间方面说,它会从近视发展到全球眼光。在视野扩大的某一阶段,公司可能对邻国的机会敏感而对更远的国家的机会则不然。从功能意义上说,地理意识可能是出口的全球意识,而不是直接投资的全球意识。例如,由于历史、文化和公共政策的原因,日本大多数公司的视野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都局限在出口上。
公司可能发展它自己的扫瞄“雷达“,从而将潜在的外国机会或威胁都置于它的视野之下。但要把“雷达”屏幕上的信息变成有用的商业行动,还需要有另外的条件。公司必须要有能力判断涉及到货币差异、外汇风险、政治风险等变数带来的机会或威胁,公司要有专门知识对国际变数给予合理精确的评价。对国际经营没有经验的公司,因为不能恰当地评价政治或外汇风险,往往坐失许多有利的机会。而要利用确认了的外国机会,公司必须有必要的金融资源和管理人员。
促动变数中的第二种变数包括公司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的行动。公司必须在特定的领域有竞争能力。这些竞争能力可能是公司原有的,也可能是公司采取行动消除不利因素或防止让对手获得有利因素而获得的。但无论如何,公司不会向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但有时为了整体或长远的利益,它可能牺牲局部的或暂时的利益。归根结底,公司要向海外扩张,就必须要能获得在本国谋求不了的好处。公司扩张可能是出自下列考虑: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生产效率、寻求技术、逃避风险、为了防御或交换威胁。
寻求市场是横向发展的动力,而寻求资源则是纵向发展的动力。寻求生产效益的公司向能提供廉价劳力的国家投资,而寻求技术的公司则可能采取几种国际行动:它可能收买外国公司以得到国外公司掌握的某项技术,如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美国的阿姆达尔计算机公而获得大型计算机制造技术;它可能在外国建立研究机构以利用外国的科技人材或获得特殊材料;它可能在先进产品的市场经营以获得产品开发和推销的经验。
避免风险的公司的动机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受干扰的可能性.因此可能通过同时在几个市场经营,以获得管理的需求和减少威胁公司的政治风险。而交换威胁战略则可能出现在垄断性行业里,如铝生产业和石油业。在这些行业里,公司凭藉专利技术、保密技术、大规摸资本要求和规模经济等因素限制市场参与,从而使该行业为少数公司把持。这少数公司每一家都会因竞争对手进入了外国市场而跟着进入,以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因为进入竞争对手占领的每一市场就能对竞争对手的削价和其他竞争行为做出反应。
一个公司有跨国经营的条件和欲望,有全球视野和其他条件,但最终决定其跨国经营计划能否实现的因素还有控制变数。控制变数包括本国控制因素、东道国控制因素和国际因素。某国存在良好的跨国经营机会,一家或几家公司希望利用这种机会,然而这种希望可能会因本国或东道国或两国同时的控制政策而不会实现。国家控制变数包括本国或东道国为取得国家的福利目标而采取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些控制因素可能对跨国经营起刺激或限制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目标的变动,它们也会变动。
3、制约因素
不论是在国内发展的公司还是向海外扩张的公司都可能面临鼓励因素和阻碍因素。许多社区、州、区域都提供税收和财政方面的优惠以吸引企业。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调整限制工业增长的法律以使经济缓慢地“有节制地”发展,但鼓励或阻碍因素对跨越国境的投资影响更大,而外国公司的进入引起的问题也比国内企业的发展引起的问题更为复杂。如美国作为海外投资大国,长期以来就有出口管制法,限制可能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害”的商品、技术等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年,日本和大部分西欧国家采取了限制资本外流的政策,以改变脆弱的国际收支平衡的形势。这些控制的结果是只允许本国的公司选择出口作为从事国际商务的手段。但许多政府也采取刺激国际商务扩张的政策,比如提供政治风险保险、贷款、允许将在外国缴纳的税用于抵免应向本国政府缴纳的税,对在海外再投资的利润实行税收延迟原则等。
东道国的鼓励和阻碍措施更是名目繁多。它们可能限制外国投资者从事某些领域的商务,限制外汇汇出,实施技术转让协议,要求让当地公司共同掌握所有权,乃至禁止外国直接投资。如日本过去根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限制外国对日投资,结果许多外国公司在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只有通过许可证转让的方式来参与在日的经营。又如印度,l973年的立法规定外商可在印度建立企业,但股份不能超过公司股份的40%,已超过的要逐步减少,结果使IBM 、可口可乐等美国大公司退出印度,而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又一改传统做法,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并提供许多优惠条件,结果不但使流出的外资回流,而且还使新的投资大幅度增加。
地缘商务模式虽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但从这个框架中却衍生出许多关于国际商务变化的理论。S·H·罗伯克举的一个简单例子就是根据该理论演化的解释跨国公司经营行为的“全球计划模式”:
一个具有从事国际经营资源、具有全球地理意识并发展了全球扫瞄能力的公司,可以根据对世界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的侦察来选择它想进入的市场。根据其市场目标和区位经济学标准,公司会制定供应其选择的市场的一个世界规模的“后勤”模式。后勤模式将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地点、服务和营销设施、研究活动、乃至劳动力资源、管理资本。公司将推销和后勤的各种选择组合成一个总的计划模式,并发展其最佳商务经营战略。
按照这一模式,公司可以选择适合它们的跨国经营战略。它们可能采取传境的贸易方法,也可能完全内部化,也可能采取介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参与海外经营的方法,如颁发许可证、签订贷款——购买协议,建立海外收购处或分包处、投资组装以及全面海外生产。而直接投资可能通过兼并当地公司或新开办企业的办法。在中介产品和要素市场效率高,内在化优势不存在的情况下,公司会通过出口来供应外国市场,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在中介产品要素市场有缺陷,内在化生产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区位优势将决定横向发展或纵向发展的生产地点,而地点因素又经受政府干预的影响。然而,内在化战略也可以导致在早期阶段先出口,然后才发展海外生产的计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地缘商务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理论,包含了全球视野理论,市场缺陷理论、内部化理论等。但该理论不只是简单地综合。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仅局限于公司、国家层次上,而该理论特别强调了国际因索对国际商务的影响。这无疑比一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更全面。该理论所分析的各种变数,对于一国的政府确定国际经营的指导方针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尽管该理论从某些方面说克服了一般国际商务理论的局限性,适应的范围不仅包括国际投资,也能包括国内投资。不仅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也能解释国际贸易,但因其理论框架过分粗略,因此,其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ESG跨境电商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ESG跨境电商联系。
二维码加载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使用账号密码登录
平台顾问
微信扫一扫
马上联系在线顾问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机入驻更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