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ING Compass —— 打造行云流水般的软件工厂,coding 免费编码指南针——构建流动的软件工厂根据编码指南针产品总监程胜聪在腾讯云CIF工程效率峰会上所做的分享,本文进行了整理和更新。DevOps已从工具阶段进入流程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软件工程无疑处于DevOps时代,这几年DevOps在业......
根据编码指南针产品总监程胜聪在腾讯云CIF工程效率峰会上所做的分享,本文进行了整理和更新。
DevOps已从工具阶段进入流程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软件工程无疑处于DevOps时代,这几年DevOps在业界的转型也证明了这一点。到了这个阶段,企业这么多年都在投入转型,都渴望看到成果。大家普遍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DevOps是否真的有助于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还是仅仅是R&D团队的自我满足?
在最近一年协助客户推出DevOps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研发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构建工具链,还需要将这些工具应用到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中。我们应该切实减轻发展的负担,而不是增加业务发展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R&D效率,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之前DevOps处于工具化阶段,各种工具层出不穷,那么在数字化业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DevOps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流程化阶段。
企业使用DevOps工具仍然面临挑战
从一个典型的用户反馈出发,我们来看看用户目前的困境:
上面这位客户已经深度使用编码一年多了,对于产品是否好用,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权。通过对反馈结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乐器阶段的产品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客户充分肯定了当初选择编码DevOps的决定,团队中的每个角色都能够在一站式平台上工作,从而实现了R&D集成的目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的一站式平台提供了团队需要的能力模块,但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协作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1.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它所关注的需求活动并不能很好的关联到开发实际在做什么,所以它不能完全控制进度和风险。
2.对于开发来说,更新任务状态是很重要的,但是既然这个东西不会挡住你,是否及时更新就完全看意识水平了。所以很多时候,忙于协作编程的开发人员经常会忘记这样做。
3.同时,作为一项相对落后的测试,一旦进行测试,各种项目都要检查,各种信息的核对和更新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加上考试剩下的时间不多,所以情况特别尴尬。
4.更别说后面的运维同事,只能被告知反复发布版本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各种验证检查不能打折扣。然后他们只能祈祷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不要总是出现在敏感的发布窗口。
总的来说,虽然一个平台上不同的工具大家都用的很流畅,但是整个过程总会有所缺失。工具之间来回切换还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信息的正确性也无法保证。这些都是工具类产品的短板。
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管理的整体效率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DevOps转型到了一个新的流程阶段的标志: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管理的整体效率,从强调某个工具的局部优化,到强调协同流程的全局优化。
工具不能等同于整体效率。组织效率管理的经典理论PPT指出,组织的三要素中,人和人是基础。工具和工具赋能人们更高效地工作,而过程和流程是人们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的载体。完美地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对整体造成损害。从全局考虑,好的流程是不可或缺的。
DevOps产品应内置于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新生产关系
数字化背景下,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软件系统的高复杂度,个人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单人效率下降。为了提高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工作效率,企业追求DevOps转型,希望利用新兴技术和工具快速提升团队生产力。然而,随着技术和工具投入的不断增加,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整体协作的复杂性。但是这些复杂的依赖关系像金字塔一样传导到团队成员身上,对原有的工作习惯甚至理解和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即使是一个简单的交付,也需要很多操作和不同角色的配合,所以整个交付过程是脆弱而低效的:比如上下游工作的合同和规范缺失,R&D过程的透明度不够,需要在不同的工具平台之间来回切换等等。
不同的工具如何在一个完整的流程中有机共存?如何为团队打造一个高效的流程,让人们顺利完成高质量的软件开发并发布到生产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不需要处理不必要的复杂问题,不需要纠结于小细节,也不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应该解放团队成员的生产力,让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真正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工作。这是目前值得思考的事情: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我们需要更先进的研发管理产品来赋能R&D团队,以满足当今数字化业务发展的需求。
编码指南针
处于DevOps流程阶段的R&D流程管理产品
通过梳理DevOps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得到了以下两点认识:
1。组织级别的开发运维转型需要领域专家
7月,信通院发布的《中国DevOps现状调查报告(2021)》指出,由于缺乏DevOps专家,近三成企业推进缓慢。而我们在服务客户的时候,往往需要提供咨询,通过专家诊断,制定出流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要推进的目标和具体的实现路径。DevOps产品需要做的是:提取行业内有效的研发管理经验,嵌入到产品中,引导客户团队固化并持续优化优秀习惯,从而实现高效的研发管理。
2。团队成员在协作中最大的痛点就是“无所不知”[S2/]
在现有提供的工具的基础下,团队可以在对DevOps有简单了解的情况下开始协同工作。然而,用户面临的协作问题确实存在:例如,缺乏跨职能活动的能力,缺乏活动之间的协作规范,难以识别R&D过程中的风险,个人在工作中需要了解的上下文太多,以及许多只能手动处理的跨职能操作等。这些看似琐碎,但如果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团队成员极大的“精神疲惫”,甚至导致优秀员工对构建高效组织产生怀疑。
DevOps深化发展到现在,代表了业界对研发管理产品的新期待:从敏捷到DevOps,结合LEAN的精益思想,正在向增强可视化和可追溯性,追求标准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基于这些感知到的痛点,CODING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行业成就的经验,努力提升产品,帮助客户更好地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Compass=工作流+规范+自动化
编码创造了一个全新的R&D过程管理产品Compass,它包括三个主要能力:工作流(串联各种活动形成的协同)、规范(提高R&D活动一致性的标准)、自动化(活动后的触发)。意味着编码DevOps是在原有DevOps工具链的基础的基础上,融入了Knowhow的部分,让客户充分借鉴行业内有效的实践经验,实现高效的研发管理。
Compass如何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简单来说,Compass的产品逻辑就是定义流程,规范流程,高效循环,识别瓶颈,引导改进。
1。首先,R&D进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例如,产品经理将在Backlog中创建需求,团队规划将包含在迭代中,任务将被分解、声明或分配。开发将创建分支,编写代码,提交和合并等。,而测试是设计用例,执行测试,然后团队会测试,通过质量控制,然后创建发布表单等。
我们知道,这里列出的一些发生在同一个角色内部,而另一些则需要不同的角色来合作。事实上,它们是按顺序进行的。
2。其次,确定关键的协作活动,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将这些活动按照不同的角色进行分类后,我们会发现,同一角色的某些活动客观上是其他活动的前提。比如需求创建后,可以包含在迭代中,分支存在后,可以有相应的代码提交和MR,用例设计后,可以在其基础上关联相应的需求,等等。这些内在的联系导致了他们活动的自发完成。
对于剩下的关键节点,我们从整体R&D的角度出发,人为定义它们的依赖顺序,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串联起来。比如任务分解后,可以创建相应的特征分支;在MR可用,并且需求与测试用例相关联之后,就可以进行测试,给出测试报告,最后提交发布单。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3。第三,活动的健壮流程通过规范来保证,自动化驱动活动的高效流程。
为了保证活动流通的稳健性,我们可以对一些活动设置准入和退出规范,对不符合规范的给予警告,阻止其继续流通。例如,包含在迭代中的需求应该给出验收标准,这应该作为用例设计的基础,测试报告中的通过率应该满足某个值,然后才能创建发布单。此外,对于一些可以以标准化方式创建或触发的活动,可以设置自动化规则。当前提条件满足时,它将自动流动,不需要团队成员切换到另一个工具来更新状态或手动创建下一个任务。这样就形成了有序的团队协作工作流程。
4。最后,将R&D的具体步骤与定义的业务价值流阶段对应起来,以提供洞察分析。
而标准化和自动化可以产生准确的活动记录,从而为效率衡量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洞察诊断,指导改进。比如提前期和加工时间的差异,任务完成率/准确率等。这就是价值流管理的基础。
以上是指南针的产品设计理念。我们希望流程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在整个流程中协作驱动开发行为来关注自己的价值。同时,沉淀的过程数据可以准确看到R&D过程,并基于对数据的洞察分析,指导R&D过程的持续改进。
摘要[/s2/]
编码罗盘是R&D流程管理基于编码罗盘原有DevOps工具链的产品,包括流程安排、流程驱动、规则约束、价值流转。希望能帮助企业以最低的协同成本实现最高的响应能力,从而最大化R&D效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ESG跨境电商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ESG跨境电商联系。
二维码加载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使用账号密码登录
平台顾问
微信扫一扫
马上联系在线顾问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机入驻更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