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信用中国”网站公布首批“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共涉及500家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主要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工商吊销...
10月31日,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信用中国”网站公布首批“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共涉及500家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主要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工商吊销企业名单中筛选,经营范围集中在电商领域。
双11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相关报告,对电商领域存在的信用风险做出预警。
客服来电,微商卖货,新风险开始露头
今年9月,江苏省江阴市民董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陌生电话,声称她此前购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承诺双重赔偿。董女士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输入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15900多元立即进了骗子口袋。
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属机构牵头编制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网购“连环陷阱”已成为消费者面临的新型风险之一。不法分子通过购买个人信息,冒充电商、物流、银行客服等人员实施“连环”诈骗,令消费者防不胜防。根据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数据,今年7月至8月,上海市接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超两成为网络购物电话类,占比最高。
不仅是电话诈骗,随着网购渗透率不断提升,一些新型网购风险也开始露头:
跨境消费额度“被透支”。有消费者在跨境购时发现,名下多笔交易记录并非本人购买,也未收到过相关商品,其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来扩大额度,赚取税收优惠。
社交电商“信任危机”。朋友圈购物、微商购物已成为网购主渠道之一,其显著特点是熟人消费。报告提醒,部分投机分子以次充好,暴利定价,通过各级微商和个人,将三无产品卖给消费者,并有可能异化为传销活动。
代购“证伪困局”。部分“海淘”在卖出假冒商品时,声称支持正品专柜验货。若顾客验货后发现是假冒的,则要求出示专柜出具的假货证明,才能获得退货赔偿。但专卖店或专柜一般不会出具相关证明。
七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地”。今年3月《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但一些电商在实际销售中,针对不宜退货的具体商品没有告知;一些电商限制消费者退货方式,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老骗术”仍在,“亲”们不堪其扰
网购“新风险”需要警惕,一些“老骗术”也仍在困扰着消费者。
商品促销假象。有的商家“先抬价后打折”,有的在长期“特卖”的老款上标注“热销”……各种暗含“水分”的打折促销,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极易引发对电商的信任危机。
用户体验“代写”。一些商家专门雇人假冒用户撰写消费体验,不仅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也涉嫌消费欺诈。
线上线下双重标准。个别商家线上商品质量低于线下同款商品质量。
售后服务难以兑现。一些家电产品在保修期遇到质量问题要求退换货时,商家要求消费者到线下指定售后网点出具报告,而有些城市并没有售后网点,消费者很难自行检测,进行证据留存。
专家分析认为,政府部门针对双11可能出现的各类信用风险提前预警,能够推动社会各方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申请海外电商平台:点击WE+跨境电商加速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ESG跨境电商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ESG跨境电商联系。
二维码加载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使用账号密码登录
平台顾问
微信扫一扫
马上联系在线顾问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机入驻更便捷
返回顶部